房地產涉及消費、投資2種功能,既提供人居住、又有增值特性,這樣的特殊產品,長久以來也造成擁護居住權的學界、要成交量的仲介業、以及加工土地的營建業相互矛盾,專家認為,以台灣現今的市況,將土地持有稅加重,才是達到3方多贏的最佳方向。
上週台中市舉辦「2017大台中不動產高峰論壇」,張金鶚在會上抨擊過去15年房價漲幅遠高於GDP的不合理現象,主張改革房市、資訊透明,抑制投機風氣;顏炳立則認為,房市已經冷卻,政府不應再以壓迫手段干預房市,回歸自由市場,量才會出來,價才會易跌。2人鮮有交集,但與成本高漲,主張價、量不跌的建商更無交集。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教授陳建元表示,房市與股市不同,股市沒有投資者,將使製造業沒有資金支援,影響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房市沒有投資客,則回到有效需求上,反而合理,所以經濟發展火車頭必須是製造業,而不能是不動產,要改革也不應只從投資商品來看不動產,否則難有正當性。
陳建元指出,以個人立場來看,他支持地價稅的課徵,但不那麼支持房屋稅,「地皮會漲價,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基礎建設,是屬於政府的貢獻,因此稅本就該課回來,不過房屋本身屬於土地加工後的產物,蓋得好,是地主、建商的貢獻,房屋稅不宜高。」
台中市不動產聯盟協會創會理事長黃昭閔表示,過去房市過熱來自於投機、不勞而獲,降溫降價確實需要,不過政府也不宜在房市盤整、冷卻時期,去干預房市造成雪上加霜,「台灣自有房屋率高,房屋稅確實宜輕,而地價稅宜適度增加,才能讓土地降價、釋出,但也不宜一味調高稅基,應有稅率來做配套。」
台灣數10年來瘋炒地皮的現象,是現今高房價背後的最大元兇,不過土地持有成本相對房屋仍然偏低,經濟學家馬凱表示,這樣的生態,事實上是難以撼動的共犯結構,因為土地炒作最大的共犯,幾乎都是政治人物,也使得問題完全無解,「只有等待全民對此有一致的共識,才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文/洪子恩;圖/陳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