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心觀點 > 估價專欄

奢侈稅 藥到病未除

工商時報A6觀念平台
2011-04-08


         這幾天看到執政當局高分貝呼籲朝野雙方支持奢侈稅法案,彷彿為十大民怨之首的高房價問題找到了特效藥,然而一時大快人心的速食政策,能否因此解決房地產的投機炒作問題,或者只是藥到病未除,治標而治不到本,想要將短期投機客一網打盡的結果,真正的助漲房價的元兇沒有懲罰到,其自有一套避稅花招甚至早已獲利了結,反而傷及中南部無辜的房市,及以房產勞務工作為生的從業人員。政府未就長期以來落後的不動產稅制根源著手,反而疊床架屋增加新的稅賦壓迫人民,抑制房價的立意雖稱良善,但以流刺網捕魚及下猛藥的方法實有待商榷。


         台灣一直是全球房產投資客炒作的天堂,肇因過去以來中央一直大方的調降不動產相關稅率,而地方政府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壓低稅基,造成房地產持有及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全國平均住宅公告現值與房屋評定現值加總遠不及市價的三分之ㄧ;而每年應繳的地價稅及房屋稅更是低於大樓的管理費。然憲法平均地權的執行基礎在於「規定地價」,但現行地價及房屋價格的評定易受政治力介入,普遍造成評議結果與市場正常交易價格嚴重偏離,致使課稅的稅基一再受到侵蝕,形成財產稅與所得稅未充分支應地方財政,同時無法將不勞而獲的資本利得課以重稅,也不能發揮照價徵稅及漲價歸公的政策功能。


         因此,如何精準評定合於市價水準的公告現值與房屋現值,變成長期以來稅賦改革的核心課題。回顧94年初修正平均地權條例第40條已明定,公告土地現值不得低於一般正常交易價格之ㄧ定比例,並應逐年調整接近市價,因此,93年起內政部便著手試辦基準地,期盼仿效民間查估地價的技術及作業模式,推估出每一筆宗地真正合理地價,至今雖有七年的時間,由於未能全面委外辦理,導致地政機關地價人員扮演著雙重身份,同時要查估公告現的政策地價,以及稅制改革的基準地價,形成角色錯亂的尷尬情況。


         再者,這一次的政府組織再造,關於規定地價、土地改良物估價管理事項,仍歸屬原地政司掌理,地政司為內政部一幕僚單位,非為獨立機關,組織層級偏低編制人力不足,實難以因應龐大、繁瑣的地價查估業務需要,若不成立「地政署」專責機構,來好好主管不動產價格資訊透明化,就算奢侈稅正式上路之後,仍然會產生正常市場合理價格認定問題。


         另一個層面應重視的問題,金管會在監理金融機構的授信過程中,要求就銀行法37條審慎鑑估不動產價值,此規範雖有其正當性,但仍不免看出幾個矯枉過正之現象,針對土地融資竟然要求以純素地價格鑑估,而不得考量未來開發最有效利用之總效益,扣除各項興建成本與利潤所推算出的土地價值;甚至要求授信人員所訪查出的市場成交價與市價僅提供參考,其不動產價值尚需考慮借款人信用及還款來源…等。


         綜合上述,發覺到似乎所有不動產的價格都受限於政治與政策等人為因素而扭曲變形,然站在一個公正、客觀的第三人立場,不動產的真實價值是沒有任何預設立場的,評價時遑論有任何政治考量,更不會迫於外力的指使與操作,一切以單純的估價技術為依歸,只有自由經濟的市場機制才能決定出合理的市場價格。


         因此,若要從稅制達到所謂的社會公平、效率,首要就是「實價」或「時價」為課稅基礎,只要不動產真正價格能夠忠實的反應出來,財政單位便可從差別稅率去著眼課稅,徵收補償不公的問題也就不會層出不窮,金融機關若是考量貸款風險,應該從放款成數向下修正著手,而不是為了控管風險指導授信人員刻意壓低不動產的價格。


         總言之,倘若要認真的導入房市正軌,單就既有的土地、房屋相關稅制來大力改革,將稅基調整至真實的交易價格,中央政府再輔以不同使用型態、移轉模式、管制類別、持有期間、交易動機來制定差異化配套稅率,這樣就足夠遏止「群魔亂舞」的房市,試問還有需要衍生出「奢侈稅」這個打房超級酷斯拉嗎?


         期盼咱們大有為的政府,與其遙望天邊昏暗不明的雲彩,不如珍惜眼前即將枯萎的花朵!